>首页>资讯
  • 资讯
      • 革命力量的集中爆发——美术作品中的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分享到:
        作者:祝如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05-16 07:24:32

            (1/5)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雕塑) 萧传玖

            (2/5) 秋收起义(油画) 何孔德 高泉 冀小秋 陈玉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3/5)起义(南昌起义组画之二)(版画) 49×34厘米 1980年 邹达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4/5)南昌起义(油画) 125×160厘米 1977年 黎冰鸿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

            (5/5)南昌起义(国画) 韩硕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断然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起义的枪声虽已远去,但“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八一精神”却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激励了一代代人。南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不同艺术家共同刻画表现的主题。如莫朴的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的油画《八一南昌起义》、邹达清的版画《南昌起义组画之二》、萧传玖创作完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等,都是这一题材的经典之作。其中,油画家莫朴于1957年创作的油画《南昌起义》成功地解决了革命历史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再现历史的真实性和在真实性基础上的精神层面的发掘。首先,作者在还原历史的原貌上下功夫,对时间、环境、人物、物件等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到起义遗址实地写生,搜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作品采取横幅形式展开画卷,刻画了40多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领袖到士兵,均安置有度,一丝不苟。在构图的处理上,十分巧妙地将画面中心的煤气灯作为主要光源,烘托了起义前夜的气氛。灯光由低处向四周放射,不仅突出了起义领导者们的形象,而且营造了画面庄严神秘的氛围。作者用奔放而简练的笔法凝聚了这一永恒的历史瞬间,在人物造型、色彩运用、景物安排上,都匠心独具、大巧若拙,于平淡、真实、自然、朴素之中焕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

          黎冰鸿一生更是三次创作《南昌起义》。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第一幅;1960年,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绘制第二幅,与第一幅基本一致,只是色调略有差别,表现了黎明前夜,领导南昌起义的几位领导人做最后部署的场景,画面中五位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处于靠左的位置,在灯光与台阶的烘托下,居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周恩来位于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周围的革命军则手持武器,神情坚定,画面整体色调偏冷,烘托出严肃而紧张的气氛。画面中,远处正微微亮起的天空,预示着起义即将给中国带来一片光明。

          1976年“文革”结束后,黎冰鸿应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邀请开始进行第三次创作。他特意到了南昌、井冈山地区体验生活,访问了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及其亲属,收集了当年起义领导者各个时期的照片和资料,画了数十张大小不等的油画习作和速写、素描等画稿。黎冰鸿听取当时党史专家的建议修改了小稿,去掉了一面被扔在地上的折断、残破的国民党党旗,依然突出表现了起义胜利后的场景,所以这幅作品又名《欢呼胜利》,这也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8年由雕塑家萧传玖创作完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与其他几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一起,被认为是新中国雕塑史上的艺术经典。萧传玖选取了八一南昌起义在凌晨即将打响的历史时刻,重点刻画了指挥员和战士们屏住呼吸,全力以赴准备投入战斗的瞬间。萧传玖在这幅浮雕里刻画了21个人,这些人物都非常生动,并且根据他们的身份加以组合。有的背对着观众,有的仰望着指挥员,群情激昂。右侧雕刻的是老百姓形象,没有英雄领袖,全部是普通人,凸显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一主旨。

          本世纪初,我国多部委联合实施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该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组织艺术家集中创作完成一批表现自1840年至今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的主题性美术作品。韩硕2009年创作的国画《南昌起义》将人物和建筑平面铺开,营造出既恢宏大气又疏密有致的整体效果。领袖人物被安排在台阶上,左右两群士兵的表现费尽思量,不管是服饰、兵器,还是发型、动作,各有千秋、异中求同。举重若轻的笔墨处理使画面摆脱了以往历史画过于沉重的负担,视觉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于1927年9月9日发动。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毛泽东在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由当代画家何孔德、高泉、冀小秋、陈玉先创作的油画《秋收起义》,历史地再现一代伟人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义无反顾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的战斗英姿。作品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伟大的历史事件,造型和色彩运用都充满了时代气息。场面恢宏,气势雄伟,主题人物高大突出,画面明亮,具有时代的典型特征。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都成为书写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为人们今天理解那段艰辛与光荣并存的历史的切入点。艺术家们以建党百年来重大历史节点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构成了新中国美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创作与社会发展进程相互印证的最佳写照,更是几代中国人成长中无法磨灭的视觉记忆。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74(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