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镜头里的中国

        分享到:
        作者:范雪娇来源:中国艺术报2019-11-02 10:37:21

          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0年,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再到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东北,蚕食华北,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彼时,许多外国记者、外交官和知识分子聚集在中国,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害。其中便包括了摄影师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他们都试图通过摄影成为战争中的“第三只眼睛” 。

          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摄影展首次同时展出这两位杰出摄影师的作品。本次展览由瑞士摄影基金会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包括了瓦尔特·博萨德和罗伯特·卡帕的摄影作品、珍贵的文献和影像资料共170余件展品,其中,瓦尔特·博萨德的作品109件,罗伯特·卡帕的作品33件,文献及影像30余件。展览分为“第一次国民大会和日本占领中国东北( 1931年) ”“西北探险( 1933 - 1936年) ”“日本全面侵华( 1937 - 1945年) ”“农村动员( 1938年) ”“延安之行( 1938年) ”“罗伯特·卡帕和瓦尔特·博萨德——来自汉口的平行报道( 1938年) ”六个单元,全面展现了1931年至1938年之间,中国南京、北京、上海、东北三省、重庆、青海、山东、内蒙古、武汉、延安、徐州等地的风貌。

          据介绍,罗伯特·卡帕是当时声名远扬的战地记者,来中国一行是为荷兰制片人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四万万人民》担当摄像师。卡帕把中国人民对日军的抵抗看作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平行运动,他期望能在前线捕捉到振奋人心的报道。瓦尔特·博萨德是《柏林日报》 《图片邮报》和《生活》等杂志的瑞士记者,曾经在中国生活和旅行8年,他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所关注。

          瓦尔特·博萨德和罗伯特·卡帕曾是好友,都曾为《生活》杂志工作,他们的照片相辅相成——后者近距离视角和戏剧化的倾向,与前者将几个关键场景与战争信息相结合的尝试很容易融合在一起, 《生活》杂志等出版物的报道中常常同时采用他们的摄影。瑞士摄影基金会馆长、展览策展人彼得·普夫伦德介绍,他们不约而同地报道类似的事件、洞察相同的战争画面,然而他们表达的方式却有所不同:瓦尔特·博萨德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中国拥有广泛的人脉,其中不乏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他多次亲身远行考察了解中国,曾长期居住在北京,浸染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罗伯特·卡帕是怀着理想主义愿景来到中国的,他在中国仅仅停留了几个月,作为一位流动摄影工作者,他的拍摄任务充满困难,即便如此却还是记录了大量令人震撼的故事” 。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5月3日,这也是继“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之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二个专题摄影展。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2(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