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复调摄影:让摄影介入主观影像塑造

        分享到:
        作者:邓立峰来源:中国艺术报2019-06-08 08:56:49

            (1/2)方城悟道 邱晓宇 摄

            (2/2)纵横 邱晓宇 摄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熟悉摄影的人对多重曝光都不陌生,通过多次独立曝光使相同的或不同的影像在一张底片上出现多次,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这种拍摄手法由来已久,也成为增加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法之一。然而当看到青年摄影家邱晓宇的多重曝光作品时,很多人都对多重曝光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觉。

          在邱晓宇的作品《云起龙骧》中,一条腾飞的“巨龙”在七彩云端露出“头” ,令观者感到视觉震撼,仔细辨识,云彩中出现的“龙头”是由中国传统城楼造型“塑造”而成;而在作品《纵横》中,交错的城墙与杂乱树枝的影像交叠在一起,城墙落日的视觉映像横在照片的底端,图片上方影像交叠的透明色调和底端相对单纯的深色调形成了鲜明比照,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时空感。

          对比寻常的多重曝光作品,邱晓宇的作品“设计感”更强,也更强调影像组织的主观性,邱晓宇将自己的实践命名为“复调摄影” ,她也以自己的“复调摄影”作品获得了2017年第七届“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十佳“创意摄影师”的称号,而以她对“复调摄影”的实践和理论思考撰写而成的新书《复调摄影:创意多重曝光摄影实验》也在近日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 ‘复调’一词来自音乐术语,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经过对位设计,同时行进,共同编织听觉的时空立体感。 ”邱晓宇以音乐作类比,说明了“复调摄影”与其他多重曝光作品的区别:传统多重曝光有明确的主体和陪体之分,如同音乐中的陪体修饰主体的“主调”类型,而“复调摄影”更强调各个元素的复合性,没有主体与陪体之分;各层次影像间相互疏离的作品类似于数首乐曲在同一时间演奏,关联性并不强,而“复调摄影”则强调各层次影像的关联性。

          邱晓宇的“复调摄影”更强调影像元素的复合组合、不同层次影像的关系。邱晓宇告诉记者,拍摄前她没有草图也没有构想,会先对拍摄对象进行自由的捕捉,而当某种光影或构图触动她后,才会产生更具体的想法,“之后可能会渐渐明晰主题,形成对成品的设想,进一步雕琢、修整细节,最终以契合观念或情绪表达的视觉语言作为成品的呈现判定” 。影像塑造与表现的主观性,因此成为“复调摄影”作品的特征。

          从直观地表现客观对象到描述深层的主观映像,是所有视觉艺术都会走的发展道路。对于摄影艺术来说,通过前期构造或后期处理等手段来直观地表现客观对象却仍是主流,它也被认为是摄影艺术的生命力所在。而“复调摄影”最大的特点是将客观对象改变为塑造主观映像的素材或“原件” ,在“复调摄影”作品中,客观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已被拍摄者的主观设想所统摄,因而具有了新的象征意义,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新的象征意义挪用了被摄对象原有的符号价值。

          早在2014年,邱晓宇就开始尝试用相机来表现“对时间的表述和对空间的重组” ,生活在西安的她无意中拍摄了一组城墙作品,发现作为历史建筑的城墙会给人丰富的时空联想,于是她用“复调摄影”的手法开始了《影绣长安》的专题创作,这一拍就是五年。从一开始,邱晓宇就有“以主观表现为核心”的拍摄想法,在《影绣长安》早期的作品《 “月”迷钟楼》 《方城悟道》中可以看出这种想法的早期呈现。

          在创作过程中,邱晓宇认为自己“既是摄取素材的摄影师,又是编辑素材的剪辑师” 。多重曝光涉及“曝光到何种程度才算完成”的问题,邱晓宇认为,在曝光次数的把握上应寻求“创作者要传递的信息与画面呈现的吻合度” 。而作为“剪辑师” ,应把“能与观众做一些信息交流”看作检验成品的最终标准,由于复调摄影的创作需要较长时间跨度,随着摄影师对主题理解的深入,自然会产生许多新想法,这也影响着曝光次数。邱晓宇曝光次数最多的一张照片是《吉祥如意》 ,曝光了37次。

          “复调摄影”使一直以来强调呈现“客观美”的摄影艺术更多地为主观影像塑造服务,正如邱晓宇在《复调摄影》一书中所说,“只靠记录式的影像制作和简单的氛围渲染的多重曝光已无法表现当下人们认知的复杂性” ,而“复调摄影”的实践也扩大了摄影手段的表现空间。但据记者的观感,过多的象征符号的塑造和对拍摄对象主观“设计”的介入,无疑也会压缩观者的阐释空间,影响作品的阐释弹性和阅读活力,这可能也是“复调摄影”的实践者应注意的。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8(s)   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