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戴泽: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实践者与捍卫者

        分享到:
        作者:焦俞萍来源:中国艺术报2018-05-07 09:27:29

            (1/2)马车(布面油画) 1948年 戴泽

            (2/2)建设者(纸本设色) 2014年 戴泽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在颐和园德和园里,有一幅镶嵌在落地镜框里的油画—— 《慈禧像》 ,画中慈禧太后坐在硬木靠椅上,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的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所绘的肖像原作,而是戴泽临摹的复制品,曾在颐和园展出近30年以供游人观赏,使受损严重的原作得以珍藏保存。

          再早一点, 1953年徐悲鸿突然离世后,戴泽曾修复他的著名作品《徯我后》 ,使得这幅珍贵作品得以流传于世。

          作为徐悲鸿的得意门生,戴泽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绘画教学工作长达41年,培养了以靳尚谊为代表的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他在艺术界有口皆碑,却为人低调,从未举办过任何大型个人展览。日前,在戴泽96岁生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了戴泽艺术生涯的首次大型个人展览—— “戴泽艺术展” 。本次展览是对戴泽艺术的首次学术梳理和系统回顾,选取其各个时期代表作品共170余件,结合日记、手稿、信札、照片等珍贵历史文献,以第一人称视角,以时间轴与主题线索交汇并行的模式,将其近八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娓娓道来。

          徐悲鸿艺术的衣钵传人

          1922年春,戴泽出生于樱花烂漫的日本京都,从一睁开眼睛,所见便是一个缤纷亮丽的世界,对“美”的孜孜以求便成为其一生之事业。八个月大时,他随父母回到了老家四川云阳。1942年,自幼喜爱绘画的戴泽如愿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学系,师从徐悲鸿,同时受教于吕斯百、傅抱石、黄显之等名家。

          戴泽回忆,第一次见到徐悲鸿是大一时,一年级学生会请徐悲鸿做讲座,徐悲鸿讲的是《黄桷树与四川人》 ,通过对黄桷树和四川人特点的描绘,来表达写实主义观点,教导大家绘画时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身边画起。这场演讲深深地吸引并影响了戴泽。从此,他一生都在践行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为出发点,将写实与写生有机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精品佳作。

          1946年,戴泽受徐悲鸿的邀请,到国立北平艺专(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任助教。戴泽只带着一叠写生小画和两筒油画白色颜料,飞向了北平。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马车》 《和平签名》等其艺术历程中较为重要的画作。特别是《马车》 ,戴泽说:“徐悲鸿看见了非常兴奋,亲笔对画面做了一些修改,尤其在马的部分做了认真的改动。 ” 《马车》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黄皮肤、黑棉袄的朴实憨厚的北方农民。画面朴实而厚重,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前北方农民的日常生活。徐悲鸿曾多次撰文赞赏。这幅作品成为梳理戴泽艺术成就以及徐悲鸿绘画体系绕不开的作品。

          1953年,徐悲鸿突然离世,留下大量遗物需要整理,包括油画、中国画、收藏品和大量文史资料。当时31岁的戴泽义不容辞地挑起整个整理遗物的重担。同时,中央美院决定举办徐悲鸿遗作展,其著名作品《徯我后》因搁置太久,画布腐朽不堪,画面也几乎模糊不清,正当所有人都觉得修复无望时,站在画前仔细观察良久的戴泽开口说道:“我本身是画油画的,也曾在莫斯科参观学习过油画修复,对修复油画还是有些心得体会,这些年来我对老师的画风也比较了解。 ”于是戴泽承担了修复工作。经过几乎一个星期的不眠不休, 《徯我后》在展览开幕前完成了修复。1982年, 《徯我后》由于要搬迁至徐悲鸿纪念馆新馆,搬迁过程中再次受损,戴泽又一次担负起了修复重任。

          作为徐悲鸿的弟子,戴泽坚持着徐悲鸿提倡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同时也继承了徐悲鸿在西洋画上的技法和色彩调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徐悲鸿在艺术创作和美育方面的理念。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徐悲鸿艺术的衣钵传人,也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与捍卫者。 ”

          一个老人就像一座博物馆

          若从1942年考取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学系算起,到2016年因视力问题搁笔,戴泽的艺术创作生涯长达74年,创作了数千件油画、水彩、素描、彩墨作品,题材涉及风景、人物、花卉、静物和历史画,其创作的长度和广度在绘画史上是罕见的。同时,他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亲历者和“活化石” ,为新中国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戴泽的绘画作品在继承徐悲鸿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上,又融入了自己的创造与艺术追求。他说:“我的老师徐悲鸿总在教学的过程中,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学习古人,不要盲目崇拜与效仿,艺术创作要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写实地表达当时人民的状态与生活。 ”他的绘画作品《农民小组会》 《牧民会》等,人物刻画严谨写实,笔调厚重朴素,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记录与反映着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风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在此基础上,他又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对画面光线的调动,使色彩与明暗结构相得益彰,用色彩与光感表现自然、激情抒怀。戴泽的同窗、中央美院教授韦启美曾言:“他把自然当老师,把写实当本分。 ”他的很多作品,形不夸张,色不炫目,不炫耀、不卖弄、不堆砌,传递出原原本本的时代气息,也用最纯真最质朴的艺术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充满着一种源于自然的明媚之光。

          戴泽说:“绘画是一生的事情,要不停地画,不教一日闲。绘画是内心的需要,如同呼吸一样,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让画面同你一道呼吸。 ”今已耄耋之年的戴泽,几十年里走遍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波兰、朝鲜以及国内南北各地,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绘画精品。从王府井的繁华到长安街的庄重,从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到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从宏伟壮观的黄石瀑布到喧嚣热闹的库尔勒车站,他用最普通的纸张、最常见的水彩、最真挚的情感记录下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以最朴素的情怀勾勒出身边点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评价戴泽:“一个老人就像一座博物馆,戴泽先生就是这样一座博物馆。通过戴泽先生的画作,可以看到他那一代画家,艺术创作从人民中来,用真情实感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的美感。好的艺术不会过时,因为它们基于人性光辉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这样的艺术内核,戴泽先生的作品不会随时间暗淡,而是愈发熠熠生辉。 ”

          戴泽一生的艺术追求如其人格理想一样,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形容再合适不过。为徒,他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与捍卫者” ,忠实地继承了徐悲鸿的绘画技法与绘画理念,同时帮助徐悲鸿做了大量繁杂的事务工作,协助徐悲鸿开展油画的教学工作等;为师,他在教书育人上勤奋耕耘,甘为人梯,惠泽几代艺术家,深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桃李满天下;为友,他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 ,认为“朋友是无用的” ,所有掺杂了功利性质的社交关系都不能称之为朋友,因此他在艺术界有口皆碑;为艺,他用自己的情感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以朴实的画笔与油彩,赞美自然、歌咏生活;为人,他有着“风清骨峻”的文人风骨,时常心怀感恩,他说:“对过去没有后悔,对现在很满意。我随着潮流来,随着潮流去。顺乎自然,心平气和。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我接触到的人们,他们对我真好。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