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教学与创作: 能力如何转换

        分享到:
        作者:余丁 钱初熹 王晓琳 胡知凡 奚传绩 罗力 姚渝永 徐韧刚来源:美术报2017-10-16 09:04:35

            (1/7)余汉生(广州美术学院) 心事 油画

            (2/7)陈洋(浙江温州苍南龙港镇第一中学) 对话·野兔 工艺美术(发丝刺绣)

            (3/7)卿玉剑(四川美术学院) 阡陌 版画

            (4/7)魏芳(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学院) 岁月荣光 综合材料

            (5/7)王延晖(大连艺术学院) 溪山幽居 中国画

            (6/7)刘颖(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舌尖上的安全 视觉传达

            (7/7)杨学军(广州美术学院) 琴 雕塑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近日,“首届全国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首展以征稿的方式遴选作品,展览组委会共收到稿件6000多份,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协评委库中遴选专家组成评委,经过初评、复评环节,最后共选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雕塑、综合材料、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9个大类作品300余件参加展览。

          本次展览,第一次集合了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美术教师同台竞技,涵盖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两大板块,呈现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从业者的水平及其专业能力提升的成果。

          展览同期,来自全国的美术教育专家及一众教研员围绕中国美术教师创作现状与艺术追求,中国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创作素质与能力提升,创作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从创作看美术教育整体的走向

          ■余丁(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美术教育、教师是中国美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以油画、水彩、雕塑、版画、传统艺术门类作为我们创作的主体,这里面透视出中国美术教师所受的教育,他们所受的专业训练及其在教学和科研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这种教学其实是来自于西方体系的教学,以造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既体现在教学中,也体现在创作中,是西方到现代以来的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建立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方式,我们用百年时间构建了中国美术教育基本框架和基本的体系。我们可以思考,中国文化的精神能否更多地渗透到美术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思维、文化自信能不能体现到我们的教学和创作中。我们教师是教学育人,美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是全面综合的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建构。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在山东策划的非遗进校园,是一种尝试,当然还有更多的尝试应该在美术教育中体现。

          其次,传统的艺术门类能否在面向未来的时候实现当代转换,面向新时代新媒体,实现新形式、新主题。今天的美术教育在全球趋势下有很多潮流,比如说美国正在盛行的教育趋势:把科学技术、数学、艺术等结合起来,艺术成为了所有综合教育中的核心,成为了与其他门类教育相关联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素质教育、美术教育还是作为专业教育的高等美术教育,都应该打开新的视角,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新媒介、新题材、新形式出现。可以看到,未来的美术教育从教师抓起,应该加强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经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跨界合作,这是我们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看到美术教师未来的创作,体现在他们创作中,也体现在他们未来的教学中。


          “艺术家教师”是理想状态

          ■钱初熹(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教育部义教课标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第一我想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我去过很多校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校里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些照片、公告的东西,觉得这个学校非常箫条的感觉。另外一种是一进去就布满了学生和老师的作品,虽然可能我第一次去,也没有跟老师和学生交谈过,但是只要一进入这个学院就知道这个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非常高,同时还彰显了校园的文化特色。

          第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是师范院校的,从事了20多年的老师培养。他们学会上课、学会理论、学会教法然后去实习,我在给大三同学上美术教育学的课,同时还带三个学校的实习生。我们从新手老师培养,最后到合格老师、卓越老师。我们国家有一个教师标准,也提到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感知和研究能力。我想,老师在发展的过程中,美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关键,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成为美术老师。原来我们谈的技能就是模仿,老师传授,学生来学,如果是这样的教育,最后到学校教育中也是这样去传授。我们现在谈的技能是创新技能,国外有一个说法叫“艺术家教师”,这是非常理想的。我问过很多校长,你喜欢什么样的美术老师到你的学校,他提到除了有美术知识技能、热爱学生、教育方法,还提到坚持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缺乏激情,内容方面会体现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形式方面会表现出探究,工具方面会有实验和创新,视觉方面会从微观拓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特别是最后的成就感,如果老师获得了这些,就会在他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这些能力都是未来学生在社会中所必须拥有的。

          第三点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经过创作老师体会到美术创作的沟通,审美创作性思考,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学生就能真正地获得这样的一些能力。美国的美术教育家提到,虽然学校美术教育有很大价值和力量,但是老师没有体会到,所以他没有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一点,投入到这里面去。

          因此美术老师坚持创作,并通过美术教学来传递,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不可或缺的经验。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人才,经历过美术创作学习的青少年具有一种创新人才的特质,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一些原创性事物,也是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挑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来学生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当下美术教师队伍的结构需要调整

          ■王晓琳(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美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

          我全程参与从开始初评到复评,通过初评和作品,可以分析当下美术教师队伍的结构。

          目前,中小学的一线老师基本上是近些年来专业院校、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培养的学生,博士、硕士占多数。同时,现在基础教育、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以纯艺术居多,设计管理比较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课标的要求,基础美术教育的教材编写包括教育的要求,可能这些学校需要的是有传统绘画基础的老师,而对设计、建筑、管理的老师,需求比较少。这也说明我们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在面向未来的发展,其教师队伍结构是需要进行调整的。

          当然,通过展览可以看到,目前我们国家大中小美术教师队伍整体和个人的创作学术水平,以及我们老师综合素养、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能够培养出高端的艺术人才,我们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最核心的是教师队伍。所以,教师队伍的素养决定了中国未来的美术人才,中国的艺术教育,甚至是国民综合素质等。所以美术教师的培养,其综合能力提升是我目前看到需要迫切投入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我们想在这方面,配合美术教师作品展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来做。一方面我们有国培计划,另一方面想联合八大美院教育系以及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题来做美术教师的培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做一些针对性、专题性的培训,特别是面向未来的培训,如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信息化等面向新的挑战的时候,老师如何应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面向学生的教育,特别是传承、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如何把这几个方面在教师中提升,同时反馈到教学。

          其次,关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建设。我们的教师队伍源于高校培养的这部分师资,回到高校培养美术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上,它的标准、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方面,现在更要不断地完善、改进。以上这几个方面,都是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投入精力,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出方案,然后我们来跟踪实施。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到一线老师迫切的心情,我们希望不让这些老师们失望。


          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先做到

          ■胡知凡(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我长期在师范院校工作,原来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办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往专业院校看齐,现在专业院校反而关注美术教育这一块,甚至包括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我也关注到中央美术学院这几年做了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最近这几年,也接了一个课题,专门是把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为学院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今年上半年专门为上海的老师开了一些课,办了一些中国画、油画、版画的课程。美术专业院校原来是比较清高的,现在都非常关注美术教育了,反而我觉得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有些方面落后了。这方面如果做好,确实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影响。

          首届全国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览,不仅仅是画展的意义,是对整个中国美术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有重大的意义。关于美术创作的问题,我也一直有这样的看法,美术创作不仅仅是大学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确实也应该看重。现在中小学美术老师学历层次达到了比较高的高度,他们出国学习交流这方面也比较多。所以应该说对中小学今后美术教育发展是很有意义的。美术创作在我们中小学老师当中,有一部分老师比较关注,在这方面也在积极参与。但是美术创作由于整个创作过程中强调不仅仅是技能的掌握,还需要老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探索、材料的选择、实践的过程,其实艺术创作过程真正是培养一个人的艺术素养提高的过程。这种艺术素养创作的过程,老师如果把这些创作的手段和方式转化到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有益的。今年8月,在韩国开展世界美术教育研讨会,日本一个学者提到我们现在都在谈核心素养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谈的核心素养,教师都没有达到。所以现在谈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做到,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尤其是高中老师,我们谈核心素养的形成,如果没有自己创作的经历,你光去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创作在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价值,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开发的。

          今后中国美术教育发展,不仅仅在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技能学习、创作层面上今后还要加重。从目前中小学教学现状来看,老师创作这一块还是比较弱的。


          美术学科最本质的价值

          ■奚传绩(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教育部高中课标组组长、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高校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是为普通的美术教育、提高公民艺术素养的教育服务。中小学美术教育是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全国教师作品展促进了两支队伍的交流,特别是促进了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

          我们这一次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提出一个新概念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问题要回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到底有哪些可以依据的,要把它具体化。研究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底体现在哪里,目的就是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那么美术学科最本质的价值在哪里?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里面,我们反复讨论,教育部已经反馈过一次意见,我们又重新修订了一次意见。我们对高中美术教育把它概括为五个核心素养:图象结构、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从我们的认识来讲,对美术本质的价值观念我们泛化了。过去我们把美术教育的价值套用文艺学的概念,什么审美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等。为什么我们叫美术表现,不叫美术创作。从逻辑学来讲,美术表现的概念是大概念,美术创作概念是一个小概念。另外涉及到美术的性质,我们九年义务教育修订课程标准的时候,对课程性质除了提出美术的人文性,是一种文学艺术的门类,我们当时就想提工具性,但是当时不被认可。我们这一次明确讲,它既是文学艺术重要的门类,但是又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为什么呢?美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鲁迅从苏联回来谈苏联的印象,里面附了很多的图片,他说:图画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跟我们现在讲“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前段时间南京某医院给一位聋哑人做一个大的心脏手术,主治医生有一点美术表现功夫,画了一个手术的流程图,一看他就不害怕了。所以我们现在美术表现范围是很宽泛的,它既是艺术又是工具。

          我们现在所讲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的思想要物化,甚至要有立体的模型来表现,所以我们坚持“美术表现”。美术创作包括大学师范美术专业的老师,不局限在纯美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美术教育。

          当然,我们还要找前进、努力的方向,包括我本人在内,要补短板,一个是人文底蕴,一个是审美趣味。


          教师以创作提升创新思考

          ■罗力(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展览本身的意义大于作品,这个展览激活了美术教育老师创作的热情,在美术教育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敏锐的能力,并且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发现美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对负面的一些批判。再就是培养创作的方法,创新的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美术教育教师如果不去做创作,很容易把所教的东西变为一种技术。现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果你长期不进入到创作的状态,不思考创作,很难去做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点非常重要,从教师的创作来提升自己对创作和创新的思考,并且用这种创作的方法,创新的思考,这种精神去培养学生,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除了记忆方面的,这可能是最重要的能力。只有老师不断探索不断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知识才会得到不断的更新,通过创作老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也会更好地跟紧时代的步伐。如果只是教一些基础课程,老师不搞创作,那么很容易造成仅仅是技艺的传授。为什么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美术课程,实际上还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教育中创新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展览可以不断激发美术教育教师的创作,更好地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真正把我们的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激发出来。


          创作能力如何转化为教学能力

          ■姚渝永(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

          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我在重庆教科院,给市政府打了一个报告,内容是当时中小学美术老师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编。根据当时重庆地区培养的美术师资和我们在编的美术教师计算,得出一个结论,要解决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缺编问题需100年。当然,当时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得这么快。

          我后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当时第一个任务,就是怎么把课开齐,谈不上把课开好。现在教师队伍的状态,通过展览一定程度折射出我们有一支非常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不仅仅是把课开齐,而且是怎么把课开好,来符合我们中小学美术教育育人的功能。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过去更大了。城市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好的学校,甚至十来个美术教师,这种学校不是个别,是比较普遍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老师都是自己有一个专门的美术教室。我退休之后来到美协,着重跑了很多地区,跑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学校里面去,硬件软件条件都非常差。因此,我们现在整个教育,包括美术教育在内发展非常快,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的改善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我们有一个学校本来是农村地区的学校,随着社会发展,那个地区变成了城区,但是学生主体还是农村子女。那个学校的一个美术老师是四川美院毕业的,版画专业毕业的他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他在美术教学的时候把重点投入在了陶艺。他希望在他的教学里面,一是达到美术教育的效果,二是希望培养学生一种技艺,三是希望学生在制作陶艺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工匠精神,我觉得这个老师就做得非常好。我们的老师要具备坚实的美术创作能力,还要把它有效地转化为中小学美术教学、能力和创作。

          从教研角度来说,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教研工作怎么做?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教研的一个挑战。


          教师应把“三支笔“拾起来

          ■徐韧刚(上海市特级教师、奉贤区美术教研员)

          作为一线基层教研员我想说,因为现在很多中小学老师,不敢画、不能画、不肯画。即使你给他创造再好的条件,不敢画,好久不画没有自信心了;不能画,教学任务实在太重,你再画领导一不小心会认为你不务正业;不想画,画了也没有用,教师内驱力不足。我想说,老师不动画笔是不对的,不体验创作的过程,怎么能教会学生去创作。美术教师有三支笔:代表专业技能的画笔,课堂上的粉笔,最后是教学总结的钢笔。如果这一支代表我们专业技能、专业情怀的画笔都没有的话,你就不配做美术教师,它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9(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