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Earth Art源于自然的艺术

        分享到:
        作者:admin2018-06-24 16:49:36

          什么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又称“地景艺术” “土方工程”,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所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大地艺术家们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故又有土方工程、地景艺术之称。

          (《螺旋形防波堤》罗伯特·史密斯森)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对曾经热恋过的最少派艺术表示强烈的不满,以之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

          (《麦田——对抗》 艾格尼丝·迪奈斯)

          来源自然

          (《走出的线》理查德·朗)

          早期大地艺术多现场施工、现场完成,其作品无意给观者欣赏。1968年,德万画廊将大地艺术的一些图片及部分实物展览,故后期的大地艺术家很少大规模挖掘工程,更多借助摄影完成。

          融入自然

          (《双从否定》,迈克尔·海泽)

          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注重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

          (大地艺术家Jeremy Underwood作品)

          大地艺术可以说是中国庄子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实践物。大地艺术家认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应该没有森严的界线。在人类的生活时空中,应处处存在着艺术。

          包裹自然

          (《包裹德国国会大厦》)

          在干预、融入自然之后,更加为人所知的包裹艺术随之而来。艺术家克里斯托和珍尼-克劳德夫妇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大地艺术家,并且至今克里斯托本人也活跃在当代艺术界。克里斯托夫妇最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便是一个又一个“包裹”作品。从包裹河流,包裹街道,到历时最长、过程最艰难复杂的德国国会大厦,夫妇俩不断从自然和包裹中充分诠释了艺术和自由。

          (《包裹海岸》)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种与其他的大地艺术家秉持的反都市主义、回归自然以及绿色政治相反的态度。甚至从某种意义说,他的艺术是现代社会物质过剩的象征,是工业物质材料向自然的延伸。

          大地艺术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移动的围栏》克里斯托)

          大地艺术在今天也逐渐参与到政治和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宣布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建立一座边境墙以阻止从墨西哥涌入的非法移民,但这一消息一出,艺术家路易斯·加姆尼(Luis Camnitzer)向总统递交了请愿书,提议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委任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创作新版“移动的围栏”(Running Fence),作为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和墨西哥的“边界墙”计划方案。

          加姆尼在请愿书中写道:“这一方案将使原本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项目,转变为一件公共艺术”。这一举措,正是把大地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社会和生活,这也是大地艺术在当代社会新一轮复兴的形式体现。

          (Andy Goldsworthy的大地艺术作品)

          大地艺术作品不属于任何一家美术馆或者画廊,这种使用自然元素创作出来的艺术往往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消逝,人们也只能在影像中才得以领略它们的魅力。

          (越后妻有三年展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总监北川弗兰)

          大地艺术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算是公共艺术的范畴了。在世界范围内,许多艺术家对这一思想进行继承和创新。一方面,艺术家把大地艺术的核心美学思想与乡土的艺术改造相结合,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日本的两大知名艺术节——越后妻有三年展(Echigo-TsumariArt Triennale)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Setouchi International ArtFestival)就是两个较为出名的例子。

          (《梯田》用艺术称颂当地勤劳农耕的人)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从 2000 年至今已经连 续举办了六届。本着“投入自然的怀抱”这一艺术理念,多年来邀请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进入乡村社区,与村里的老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义工一起,以农田作为舞台,艺术作为桥梁,创作了数百件与大自然及社区共生的艺术作品,以此希望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切身感受到了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

          (《一个大南瓜》草间弥生)

          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流派,极简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传统的绘画、雕塑都与大地艺术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也成为了全球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所向往的艺术圣地,一开始濑户内海这些岛屿不过是日本众多岛屿中平凡普通的一员,甚至由于自然、经济等问题一度荒废,跟“艺术”更是没有多大联系。但也许正是因为其爆发出的一系列问题,才令许多设计艺术家们关注到这一领域,利用艺术与自然结合,对其进行乡土改造,重新焕发活力。

          前南斯拉夫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将一间百年以上历史的木屋改造为创意旅店并完整实现其作品《梦之家》。客人居住的内侧都备有日记本,以便醒来即记录梦境。

          中国是否有出现大地艺术节的可能性

          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开阔的空间和丰富的乡土素材往往能激发出策展人和艺术家更大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所以在地方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地艺术节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的部分富裕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周边的乡镇地区最有操作的可能性。

          中国艺术家吴达新创作的《时光隧道》,采集了当地农民家中废弃的用具。过程中,当器具并不足够,他再次征集,并发现很多老先生老太太(山区老龄化严重)开着车把它们运来。

          向土地致敬

          《地数》是中国艺术家宋陈于北京何里溪地湿地公园内的一块土地上所创作的大地艺术,艺术家采用泥土、麦秸、麦糠、草绳、泥浆等材质为期十天与天地互动共栖息的现场艺术制作。作者从华夏上古的洛书象中汲取创作灵感,以45根泥土柱子代表河图洛书中的象数,将平面化的数术图形变幻呈为丛林式柱状形态。

          艺术家希望以此高度仪式化的造型符号系统重新诠释上古文明所描述的世界终极状态及其无限变化。诱导观者试图从作品的构成符号,的布局形式中破解出可能出现在天地之间的神谕之秘。“地”在中国文化中属于孕育的力量,有震四方的力量,也是我们中国人安家立命的基础,所以宋陈用《地数》这件具有仪式感的作品向脚下的这片土地致敬。

          中国近年来也有一些亮点涌现,比如策展人左靖和欧宁牵头发起的“碧山计划”和艺术家渠岩主导的“许村计划”,他们的项目中就已经包含了乡村的展览和小规模的艺术节,他们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使未来的大型乡村艺术节的举办成为了可能。

          参考来源

          《中国离大地艺术节还有多远?》

          《“地数”宋陈泥土公共艺术项目》

          《艺术家请愿川普:以公共艺术代替“边界墙”》

          (转载自:泥土温暖/文,泥土温暖、土地温暖DUSTTODUST/图)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2(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