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评论
  • 艺术评论
      • 美感与艺术

        分享到: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2013-09-11 10:00:13

            (1/4)图1

            (2/4)图2

            (3/4)图3

            (4/4)图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一般收藏家面对当代艺术,常常感觉「看不懂」;尤其是抽象作品,只见到线条、块体和颜色,不知道代表甚么意思。对于比较具象的作品,大家感觉比较看得懂,起码中间有大家常见的风景、人物、动物和静物等等。

            其实抽象的线条、颜色,或者具象的山、水、人物等等,都是艺术家使用的「语言」;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借着这些「语言」,来传输作者的理念、感觉或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艺术家想传达什么,就是没看懂。譬如,张晓刚先生画的那些单眼皮的人物,岳敏君先生画的笑开大嘴的光头人,都很「具象」,但是如果我们不懂这些人物的涵义,我们就没看懂他们的画。图1是一张18世纪的西藏唐卡,画中的怪物、人物、骷髅和人头等等,我们都能分辨,但整张图什么意思 ? 则需要对藏传佛教有些认识才看得懂。

            这样说起来,越抽象的艺术反而越容易欣赏;因为完全抽象的艺术,所传达的只是感觉,我们只要用感觉或直觉去体会就行了。这就好比我们听古典音乐,只管好不好听就行,不必一定要了解这段音乐代表什么意思。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的一些作品(图2,构成第八号)就试图把绘画与音乐做结合;这类作品成不成功,端赖能否达成结合的目的,并不需要传达什么讯息,因此也就无所谓懂或不懂。

            讨论抽象或具象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了解一个有趣的事实 :

            我们眼睛看东西的方式,是抽象的 !

            图3显示我们眼睛看东西视野很小,能看清楚的角度大概只有2°左右;视角超过10°,我们就几乎看不见了。又由于眼睛需要调整焦距,脱焦了就看不清,所以眼睛一次只能看清一个很小的范围;一个小范围看清了,头脑把这一小范围的距离、形状、颜色等等信息记忆下来以后,眼睛会再跳到下一点来观察。我们眼球可以快速的转动,大概转10度仅需要0.045秒,所以我们很少察觉到自己眼球的转动。眼睛聚焦到一点,把这点看清,再跳到下一点,完成这个过程的时间大概要0.3秒。

            眼睛把需要扫描的点都看完以后,大脑会把前后每一点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我们的印象。前面我们说过,眼睛的主要功用是收集环境的信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这种收集信息的过程不能太慢,否则无法及时反应;所以眼睛通常只就重点来扫描。我们最后得到的印象,也只是被观察物形貌的重点,不是细节。例如我们看别人的脸,大致只会扫描其眼、眉、鼻、嘴、脸型等重点,其他细节则加以忽略。这样的观察才有效率。另外,我们储存在脑里的记忆也是些重点,这样不仅节省脑力,而且可以增加辨识的效率。

            如果我们的视觉与记忆跟指纹辨识器一样仔细,那么朋友的样子稍微变了一点,我们就会发生辨识的困难。但因为我们视觉与记忆只是关注要点,所以即使朋友多年不见,头发少了,皱纹多了,我们照样认得,这就是关注要点的益处。

            抓住要点、舍弃无关的细节,就是抽象。因此人类的视觉是抽象的。这对艺术有甚么意义呢 ?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充满细节的、所谓「再现自然」的西洋古典绘画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图像不管画得多细,我们眼睛却只看重点,所以细节都是白画的,变成无的放矢。十九世纪照相机发明以后,这种琐碎、写实的绘画更加显得多余,也迫使西洋美术全面从写实走向写意与抽象。

            西洋美术放弃「再现自然」之后,开始向东方找灵感,甚至向非洲学习纯真与活力。莫内、梵谷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毕加索、布拉克则受到非洲雕塑的影响。有趣的是,西洋艺术转向的结果,居然跟中国商周的雕塑艺术,取得了共鸣。



    1. 艺术评论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347(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