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评论
  • 艺术评论
      • 艺无止境 睿智随心——与丁茂鲁先生谈书画

        分享到:
        2010-06-29 10:28:20

          钱大礼、陈仲芳、郁重今、林乾良、丁茂鲁5位西泠老先生个个擅长书画印,近十年来每月一聚,被称为“五老峰会”,如今平均年龄已过80岁。作为“西泠五老”中最年轻的一位,这位可意斋主集山、水、人物于一体的中国画家,配以活学“李(可染)家”的笔墨、“陆(俨少)体”的书法,言谈斯文,委婉谦和中却不时曝出几句让人吃惊的话来。从上海来到西子湖畔,转眼已近一轮甲子,自称“吃不了苦”的他,却得着了西子湖最美的恩情。学在美院,工作在美院,旧时安静的南山路留下的印象居然是生活不便而让他觉得“苦”,此话一出便让人意外而后忍俊不禁。后来又因留在美院任教“吃不了苦”,去了西子湖的另一岸:西泠印社。在西泠印社的库房、西湖北岸葛岭上的张静江旧居里住了19年,听起来真是让人艳羡无比:伴着那么多的印石文物,枕着宝石山的温情山林,睁眼即可看见诗意西湖,何等地快意啊!如今还有几个人可以体验这样的美妙时光呢。
            从最早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登于《中国画》画册的毕业创作《上海电车工人罢工斗争》的严肃思考,到现在的《股民一族》的细致观察、《古城春晖》的家园怀念、《野外考古图》的简练陈述、《摔跤图》的情境捕捉等等,人们看到的是一种与时代脉搏一起跃动的时代意识与融洽的生活热情。虽然他强调不是一味地追求传统古风,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画得较多的弥勒图和牧牛图中看到更多的闲适和脱胎自李可染陆俨少先生的那一路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皈依。

            说到丁老的“可意斋”之意,缘于上海话“可以哉”,有遇事知足之意。笑言自己画画从来不起草稿,线条不准就不准,画坏了就再来一张,说自己不是个勤奋之人的可意斋主,保有自己捕捉艺术灵感的习惯和方法。比如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看到好的绘画题材,就会用圆珠笔在报纸上画下来;看到好的诗句,也会摘在报纸上,用来作为创作时引借的题词,这都是一贯恪守的艺无止境,唯求勤、进呢。写意人物画相比山水花鸟画较不易于迎合一些展览的主题,人物画的题材比较受限制,在主体数量和画面构图上都很难做变化,创作主题上有难度,不能够太功利。大部分人也是画自己擅长的,发挥自己的特长,能画出好的作品就已经是不易之事了,“可以哉”。

            在从艺至今悠悠半个多世纪、一直钟情于写意人物画的丁老看来,找到妥当的造型程式和创作的题材很重要,题材要吸引人,描绘的人物要有趣味,合理利用水迹、皴熟、夸张色彩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熟练地将其表现完善,并注意题字、盖章与画面形成的整体关系,再做到构图新颖,就是比较优秀的画作了。丁先生十分注重画面的整体线条、造型的趣味,用墨用色以及对题字厚度与力度的把握。画人物画,头画在什么位置、大小比例、画得是否恰当都会影响整体画面的空间关系,要胸有成竹地画,要熟练了才画得好。“所以还是要多练笔,只求每年有所进步就心满意足了。画得像没什么了不起,画得像还要画得活,画得传神,这样才是更高的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找到个性的艺术手法就很重要,不能一味地学习谁,按照别人的模子是画不出好画的”。事实上注意看他的画作中的人物线条,仅仅看人物光头最初的凸形到后来的平形到现在的凹形,细微的变化都是耐人寻味的。灵动的《牧牛图》是与钱老、郁老边喝茶边聊天时画的。这幅画最大的特点是画面处理得比较丰富,整体的留白显得恰到好处,有趣味。丁老笑说大概是那天比较空闲,放松的心情使得笔墨也酣畅淋漓了。

            西子湖畔钱塘江边半个多世纪的悠游时空,大可以把人的性情滋养得宁静而又深遂。言辞质朴、温婉随和的丁老,一贯持着对先贤的敬畏和对自身的明了,丁先生把人生作了睿智的岁月分隔:他从画至今50余年,60岁之前是“打好基础,寻找自我”,漫长而坚定扎实的基础;六十之后,稍有面目,只是“找到感觉,进入境界”而已,自信而从容的现状;今后将以“得心应手,渐入佳境;拙朴厚辣,随心所欲”为努力目标,近期内的进取路线;而八十以后,就能“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这是人生的境界,更是艺术最高的境界啊!看似平静的谈话却饱含了一个老艺术家对艺术事业的执着与坚持。这对于缺少艺术修为和涵养的年轻一代有着不可小觑的引导作用。说着这些话的时候,丁先生带着一脸平和的微笑。

    1. 艺术评论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8(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0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