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评论
  • 艺术评论
      • 上海现代水墨形式之变与未来之路

        分享到:
        2010-06-28 17:51:29

            “水墨方向系列展之一”在朱家角开展



            水墨,作为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自有其悠久绵长的历史和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艺术家以南北的地域之分,在水墨作品的探索方向上有所区别,而上海现代水墨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它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近日,“水墨方向系列之一”在证大朱家角艺术馆拉开序幕,并以“上海现代水墨的过去与现在”研讨会对其发展进行一番梳理和阐释。

            讨论:形式探索难掩式微困境

            现代水墨是中国艺术界自19世纪末至今一直面对的课题,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当下的艺术家依旧有着吸引力。在“上海现代水墨的过去与现在”研讨会中,与会人员从历史角度对上海现代水墨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从1980年代开始,十二人画展、草草社、83阶段试验绘画展,都试图在形式语言上进行探索,从1990年代到现在,抽象的水墨、观念性的水墨实验都显现出艺术家的个体自由,但也有一些符号化的作品,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作的。”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学术部主任曾玉兰说。如今,与水墨相关的作品也不局限于纸上,1990年代活跃在中国现代水墨界的王天德和陈心懋,他们或以水墨的表现力,或以综合材料入水墨画,而艺术家张建君把水墨材料指向了观念艺术的创作,他们的作品都有个人情绪化的表达和一种实验的先锋姿态。

            有与会者表示,中国水墨形式的变化与其说是自觉的,不如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看到西方绘画作品时的一种焦虑和不安促使他们走上了被动变革的道路。





            对于水墨的未来发展,艺术批评家朱旭初认为,形式探索并不能解决中国绘画式微的现实问题,它需要的是文化的重建,应该基于几千年的文化基础之上,而这也是它的一个出路。





            联展:显现多样化水墨方向



            上海水墨从1980年代的现代化到2000年后的观念表达,具有了多向度的价值和特征。作为证大现代艺术馆朱家角分馆的开馆展,水墨方向选择了四位与水墨有关的艺术家,如上世纪80年代组织“草草社”的仇德树和他的裂变水墨,他的“山”在布局上依然有着宋元明清山水画的特征,重峦叠嶂,有近景远景,但作品中的斑斓色彩却是叛离正规传统的,完全脱离的“挥毫”技法。



            张健君曾做过关于墨的系列装置作品,如《墨园》从中国园林得到启发,用墨制成假山石,从中流淌的循环水用三年多的时间将它融化,其中黑色的金鱼也是装置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此次展出的作品《水乡》中,将水墨和油彩施展在宣纸之上,以墨色写江南之湿润,以油墨冲撞其中,更显明亮。但他认为,观念应该是作品的一部分,很多抽象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于哲学。抽象水墨与综合材料的交错互渗是一些艺术家图式方面探索的主要课题。陈心懋的《错版系列》运用了墨迹与拼贴的衔接,王天德的《数码系列》则用香烟在宣纸上“烧写”出的字与水墨书写的字相叠合。

    1. 艺术评论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5(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0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