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评论
  • 艺术评论
      • 刘晓丹: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源流及市场概述

        分享到:
        2010-07-27 10:42:53

          一.“悬置”:国美绘画的新貌

          “具象表现绘画”之谓,最初由法国艺评家让・克莱尔于1975年策展时提出,用以指称欧洲一批“画家中的画家”。想理解中国美术学院的“具象表现绘画”,必须首先了解司徒立。

          司徒立1949年生于广州,1975年赴法国。1982年,他的20幅作品参加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当代画廊“INSITV”联展,次年,他参加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位具象表现画家素描展”,开始跻身于巴黎的优秀画家行列。随后,他在巴黎、台北、香港等地举办个展,其作品为多家重要博物馆收藏。司徒立在卓越的艺术实践之外,又将绘画放至大文化背景之中,整理出一系列具象表现绘画的观点和方法。

          1993年底,已有60余年历史的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名寓意着“国家级的一流水准”和“中国的民族特色”。就在这一年的4月,司徒立应邀到该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具象表现绘画讲习班”,给油画系三年级本科生、以及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助教班作指导。

          讲习班上,司徒立不仅介绍了莫兰迪、贾克梅蒂、巴尔蒂斯等重要“具象表现”画家,而且第一次在国内完整提出“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理论。他在当年回巴黎撰写的《现代具象表现绘画及其基础方法论浅谈》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该理论的3个要点:一是“现象学式的看”,即将绘画中的“观看”严格限制于直接呈现的现象,将对象自身以外的一切影响纯粹视觉的东西“悬置”。二是“寓言综合”,即尝试在静止画面上抓住“不断逃离的东西”,永不停止地抹掉上一次的描绘。三是“未完成态”,即由“抹去-重画-再抹去-再重画”,去呈现“痕迹叠痕迹的画面”和“没完没了之感”,以体现画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意志。

          司徒立称:当西方现代画坛观念越来越多、而形象越来越弱,曾经辉煌的抽象艺术越来越机械、呆板、贫乏、重复的时候,“具象表现绘画”既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洗礼、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它开辟了现代绘画的另一方向:以纯视觉形式理解世界,指向现实世界的直观真实性。
          该讲习班结束后,许江、胡振宇、井士剑建立具象表现绘画实验班,井士剑撰写《基础的含义》一文。1995年5、6月,司徒立再度受邀到该院讲学,期间,他与油画系教师共赴南浔小莲庄研讨,拟定将95级新生作为试点班。当年9月,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首个“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成立,司徒立、许江任导师,章晓明、焦小健、杨参军负责教学。1996年12月,由许江主持举办了“回到视觉:具象表现绘画五人展”,同时推出《回到视觉:五人谈话录・具象表现绘画文献》。于此,绘画基础方法论试点班的师生,受到学院的注目。

          1999年7月,“走进大地:中国美院油画系99届暨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毕业作品展”开幕,从屠宏涛、兰友利等的创作中,展现出新一代画家的全新探索。随后,具象表现绘画的创作与教学日益深化、展示与交流日益拓展。

          2001年1月,许江、章晓明、焦小健、杨参军等编著的《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作品与教学》丛书出版。同年10月,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成立。2002年,“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开国内招收“绘画实践类博士”的先河,方向为“具象表现绘画创作与理论”;同年10月,该中心承办“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举办“大地上:国际具象表现绘画展”,来自中、德、法、日等地的近50位哲学家和艺术家参加研讨;此前的9月,许江、焦小健编著的《具象表现绘画文选》出版,书中除记录西方具象表现画家的思考和经验外,还整理了该院画家多年的创作感悟。

          2002年,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以实现具象表现绘画的多向探索。其中,“新具象绘画工作室”由孙景刚任导师,陈宜明、王羽天、常青执教;“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由章晓明任导师,杨参军、焦小健执教;“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由井士剑任导师,成南炎、何红舟执教。

          至此,以“悬置”为特征的当代具象表现绘画,已经扎根于斯、且枝繁叶茂了。

          二.更生:中国当代绘画的新途

          司徒立的“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论”,在中国美院经过10余年的与民族传统文化相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特色。其成功推衍,与该校的“中西融合”传统一脉相承。

          早在1928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方针。林风眠倡导的“中西融合”,成为该校长期坚持的方向。民国时期,该校的绘画系因同时接受中西绘画的理论和技巧,画风多有现代主义倾向。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式现实主义”几乎一统美术界时,该校于1960年举办为期2年的“罗马尼亚画家博巴油画训练班”,让长期受制于苏联的中国油画家开阔了视野,也使该院的教学和创作风格走向多样,参加学习的陈达青、徐君萱、金一德,创作了大量有表现倾向的作品。


          文革结束之后,该院迅速恢复教学,并很快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其1978年创刊的《国外美术资料》,成为全国美术界了解国外美术动态的主要窗口。1980年代中期,该院以开放的姿态,在中国美术界的现代艺术创作中独占鳌头。1985年,该院邀请赵无极举办绘画讲习班,影响波及学院内外。同年12月,该院毕业生组织的“85新空间”展览,在全国引发了迅猛的现代艺术大潮。

          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的导入,同样是在开放背景中展开。

          当国内“85新潮”美术运动正酣之际,中国美院油画家胡振宇和徐芒耀旅欧考察,接触了欧洲艺坛关于“现象学式的看”等论述,最早受到“具象表现绘画”的影响。正是由于他们的推荐,促成了司徒立1993年的来杭讲学,使“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与油画系结下不解之缘。司徒立在短短几年内数次赴杭,贴合中国美术传统和现状作指导,为该院、甚至全国的中西美术交流史所鲜见。

          司徒立传播给该院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确实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崭新的思路。

          从1950年代起,中国美术界借鉴苏联的教学模式和造型方法,形成的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模式,席卷全国。文革结束后至1980年代中期,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风靡一时的“伤痕绘画”和“乡土绘画”,其实是“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向本义的回归。及至1990年代初期,在中央美院及四川美院两地推出的“新生代”绘画,虽面貌各异,但基本上并没有脱离写实的叙事性框架。

          中国美院现任院长许江在回顾引进“具象表现绘画”的动机时说:“中国绘画如何立足当代、面向现实生活,既不停留在习惯定式之中、又不盲目追随西方主义,建立对新一代青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基础方法论,是关系中国绘画和绘画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和实践,与“力求模仿客观世界”和“竭力表现主观世界”的两大体系都拉开了距离,在中国绘画面对西方百年现代艺术共时冲击、架上绘画多向拓展之时,展示出现象学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最为可贵的是,中国美院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所作的“中西融合”,已不是通常的形式照搬、语汇拼凑,它虽以西方哲学为起点,更与中国的传统相切近。司徒立再三强调:“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不是一个绘画流派,而是一种思想方法。36年前,司徒立旅居香港时看到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大受鼓舞;如今,追随他的一大批“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者”所作的艺术思考,无疑从更深层次融入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本源。

          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由中国学院、中央美院组织的“澄明之静:司徒立绘画展”,在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香港大学巡展。2006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远望:许江的绘画”;7月,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地理:井士剑作品展”;11月,杨参军、焦小健、章晓明、孙景刚的“观看的姿态:中国当代具象表现绘画四人小幅油画展”在宁波、台州、丽水、杭州巡展。2009年4月,毕业于“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的李青的个展“重影”,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从江南一隅展开的“具象表现绘画”,颇具燎原之势了。

          看来,在和世界同样面临“艺术死亡”考验之下,中国当代绘画因“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呈现的独特风貌,当不止是一次回归、更是一轮极有深意的更生。

          来源:艺术与投资

    1. 艺术评论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7(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2(mb)